【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各类表现形式。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而是通过口头传播、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方式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社会中那些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民俗、信仰、节日、口述传统等。
与有形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强调“活态传承”,即依赖人的实践、记忆和交流来延续。它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表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及示例
类别 | 定义 | 示例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 包括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以口头方式流传的文化内容 | 中国的《格萨尔王》史诗、欧洲的民间故事集 |
表演艺术 | 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舞台或现场表演的艺术形式 | 京剧、印度宝莱坞电影、非洲鼓乐 |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 | 包括宗教仪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社会文化行为 | 中国的春节、墨西哥亡灵节、印度排灯节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包括传统医学、天文历法、生态知识等 |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医藏药、中医针灸 |
传统手工艺 | 包括手工制作技艺、工具制造、装饰艺术等 | 苏州刺绣、日本和纸制作、中国陶瓷烧制 |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还能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教育、宣传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