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是送别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虽然这首诗广为流传,但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一首送别诗。实际上,这首诗并非专门描写送别场景,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
一、诗歌背景与内容简要
《黄鹤楼》是崔颢在游览武汉黄鹤楼时所作,全诗如下: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昔日仙人乘黄鹤而去、如今只剩空楼的景象,引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最后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收尾,流露出思乡之情与孤独之感。
二、为什么有人误认为是送别诗?
1. 情感基调相近:送别诗通常带有离别、惆怅、思念等情绪,而《黄鹤楼》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2. “黄鹤”意象容易引发联想:黄鹤在古诗中常象征高远、飘逸或离去,容易让人联想到送别或远行。
3. 诗句简洁且意境深远: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朗朗上口,常被单独引用,导致误解其整体主题。
三、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诗歌名称 | 《黄鹤楼》 |
作者 | 崔颢(唐代) |
出处 | 《全唐诗》 |
主题 | 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思乡之情 |
是否送别诗 | 否 |
常见误解原因 | 情感基调接近送别诗;“黄鹤”意象易引发联想 |
代表诗句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诗歌结构 | 七言律诗 |
风格 | 悠远、沉郁、含蓄 |
四、结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虽常被误认为是送别诗,但实际上它是崔颢借黄鹤楼抒发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了解诗歌的真实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