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简介及代表作品】冯友兰(1895年11月23日-1990年12月24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冯友兰的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哲学体系。
冯友兰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理论构建上,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他的著作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对中国哲学教育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一生是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写作的一生。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冯友兰 |
出生日期 | 1895年11月23日 |
逝世日期 | 1990年12月24日 |
籍贯 |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
职业 | 哲学家、教育家 |
主要贡献 | 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体系构建 |
教育背景 | 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
研究方向 | 中国哲学、儒家思想、新理学 |
学术地位 | “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人” |
代表作品一览表
书名 | 出版时间 | 简介 |
《中国哲学史》 | 1919年 | 首部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著作,奠定了其学术地位 |
《中国哲学简史》 | 1934年 | 用英文写成,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广受国际关注 |
《新理学》 | 1934年 | 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融合中西哲学思想 |
《新事论》 | 1939年 | 探讨社会与人生问题,体现其现实关怀 |
《新原道》 | 1940年 | 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理念 |
《中国哲学史论文集》 | 1950年代 | 收录多篇重要论文,反映其学术思想演变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1960年代 | 对早期著作的修订与扩展,体现时代变化对思想的影响 |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学术界,也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作品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