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出处于哪里】“众口铄金”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众人异口同声地指责,可以将金属熔化。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舆论的力量强大,能够影响事实真相或他人判断。那么,“众口铄金”究竟出自哪里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出处
“众口铄金”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周纪一》。原文为: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可以将金属熔化;多次的诽谤,甚至能使人丧命。这说明了舆论的破坏力极大,也能对一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众口 | 指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 |
铄金 | 铸造金属的过程,引申为被言语所“融化” |
积毁 | 多次的诽谤或批评 |
销骨 | 形容对人的伤害极深,甚至危及生命 |
整体含义:舆论的力量巨大,若众人不断攻击、诽谤,即使无中生有,也可能让人身败名裂。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举例 |
舆论压力 | 在网络上,某人因负面评论而陷入困境 |
人际关系 | 朋友之间因误解而产生谣言,导致关系破裂 |
历史事件 | 古代文人因群臣攻讦而遭贬谪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众口铄金”的关系 |
三人成虎 | 传言重复多次会变成事实 | 相似,都强调舆论的影响 |
群起而攻之 | 大家一起攻击 | 强调群体行为,与“众口”相近 |
流言蜚语 | 无根据的谣言 | 与“积毁”相似,都是负面言论 |
五、现代启示
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众口铄金”的现象更为常见。网络上的谣言、恶意评论、舆论操控等,往往能迅速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或命运。因此,我们应保持理性,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成为“众口铄金”的推手。
六、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资治通鉴·周纪一》 |
原文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含义 | 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可致人受害 |
使用场景 | 舆论压力、人际关系、历史事件等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理性对待网络言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众口铄金”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更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一种深刻警示。希望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谨慎地看待和处理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