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鸦雀无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非常安静的环境,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听不到。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人们在某种场合下保持极度沉默的状态,常用于描写课堂、会议、公共场所等需要安静的场景。
一、成语解释
| 词语 | 鸦雀无声 |
| 拼音 | yā què wú shēng |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君之治,如春之温,如秋之肃,若寒暑之不相乱也。故曰:‘鸦雀无声,万邦咸宁。’” |
| 释义 | 形容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示环境或人群的极度安静。 |
| 近义词 | 静悄悄、悄无声息、鸦默鹊静 |
| 反义词 | 喧闹、嘈杂、人声鼎沸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描述 |
| 课堂 | 老师提问时,全班同学都低头不语,鸦雀无声。 |
| 会议 | 在重要会议上,与会者认真聆听,鸦雀无声。 |
| 公共场所 | 图书馆内,读者们安静阅读,鸦雀无声。 |
| 比赛 | 决赛关键时刻,观众屏住呼吸,鸦雀无声。 |
三、常见误用提示
1. 不要用于形容“没有声音”的自然现象
例如:“下雨时,整个森林鸦雀无声。”——这种说法不符合成语的本意,因为“鸦雀无声”强调的是人为的安静,而非自然环境的寂静。
2. 避免用于形容“声音消失”的过程
例如:“他刚说完话,周围就鸦雀无声了。”——这可能让人误解为“突然变安静”,而不是一种持续的安静状态。
四、总结
“鸦雀无声”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极度安静的环境。它不仅具有文学色彩,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在写作或口语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