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大道既隐原文及翻译】《礼记·礼运》篇中有一段经典文字,常被引用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现实社会的反思。其中“今大道既隐”一句,正是这段文字的开篇之语,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大同”与现实社会“小康”的对比思考。
一、原文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埜为乱,在邦为篡。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发于其忧,达于其德。
二、翻译
> 现在,大道已经隐去了,天下成为私人的天下。人们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力气都为自己所用。统治者世代相传,以礼制为规范,修筑城郭沟池来巩固国家,以礼义作为社会的纲纪。用来端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之情,和睦兄弟之间,协调夫妻关系,设立制度,划定田地界限,推崇勇敢和智慧的人,功劳归于自己。因此,阴谋开始出现,战争也因此发生。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这样的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慎遵守礼制的。他们用礼来彰显道义,考察诚信,显示过错,施以仁政,讲求谦让,向民众展示应有的常规。如果有不遵循这种做法的人,在乡野就称为乱,在国家就称为篡逆。所以圣人能够把天下视为一个家庭,把中国看作一个人,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而是因为他们了解人民的真实情况,懂得道义,心怀忧虑,通达道德。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礼运》 |
主题 | 对“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对比,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 |
核心思想 | 大道隐去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阶段,礼制成为维系秩序的基础 |
社会状态 | 各人自私自利,礼制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
历史人物 |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被视为礼制的典范 |
批评对象 | 不守礼制的行为,如“乱”与“篡” |
理想目标 | 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体现大同理想 |
四、内容说明
本文通过引用《礼记·礼运》中的“今大道既隐”一段,结合其原文与翻译,揭示了儒家对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文章采用总结加表格的形式,使内容更加清晰易懂,便于理解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使用过于机械化的表达方式,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与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