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苟且偷生有什么典故

2025-10-29 02:39:11

问题描述:

苟且偷生有什么典故,拜谢!求解答这个难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9 02:39:11

苟且偷生有什么典故】“苟且偷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只顾眼前的生存,不考虑长远的打算,或在困难、危险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这个成语带有贬义,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活命而放弃原则、尊严或理想的人。

那么,“苟且偷生”到底有没有具体的典故呢?下面将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寻找其出处和相关背景。

一、

“苟且偷生”并非出自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由多个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演变而来。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战国策》等先秦文献中对“苟活”“偷生”的描述,后来在汉代及后世文人的文章中被进一步引申为“苟且偷生”。

在历史上,很多士人在乱世中选择“苟且偷生”,如东晋的王敦、南宋的张俊等,他们为了保命或权力而妥协,最终被后人批评。此外,在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常出现类似“苟且偷生”的人物形象。

因此,“苟且偷生”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相关典故与出处对照表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述 与“苟且偷生”的关系
《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时期 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史官不畏强权,直书其事,后人称其为“直笔”。 虽未直接提到“苟且偷生”,但体现了“求生”与“守节”的对比。
《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期 孟尝君门客冯谖为报恩,替他收债,后成为贤士。 展现了士人追求功名、不愿苟活的形象。
《史记·项羽本纪》 西汉司马迁 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不愿苟活。 对比“苟且偷生”与“宁死不屈”的态度。
《后汉书·王符传》 东汉 王符批评当时士人“贪生忘义”,主张有气节。 直接提及“苟且偷生”的负面评价。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三国时期 王朗在战乱中为保性命而投降,后被后人诟病。 是“苟且偷生”的典型例子之一。
《水浒传》 明代施耐庵 梁山好汉中有不少人因现实所迫而暂时隐忍。 表现了“苟且偷生”在民间故事中的体现。

三、结语

“苟且偷生”虽无单一出处,但其背后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与义”“忠与节”的深刻思考。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以及面对困境时应持的态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