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舻怎么读舳舻的出处】“舳舻”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在古代多用于描述船只,尤其是大型战船或船队。了解“舳舻”的读音和出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
一、总结
“舳舻”是古代对船只的称谓,常见于古文。其读音为 zhú lú,其中“舳”读作 zhú(第二声),“舻”读作 lú(第二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后汉书》等古籍,常用来形容船队的规模或船只之间的连接。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舳舻 |
| 读音 | zhú lú |
| 含义 | 古代对船只的称呼,常指战船或船队 |
| 出处 | 《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船队规模、战船连结等情况 |
| 文化背景 | 常见于古代战争、水路交通相关的文学作品中 |
| 现代使用 | 较少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引用 |
三、详细说明
“舳”指的是船的尾部,“舻”则指船的前部。因此,“舳舻”合起来指的是整艘船,或者多个船只相连的景象。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常常会用“舳舻相接”来形容舰队密集、气势磅礴的场面。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出兵。及楚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楚军夜击,破秦军二十万,……秦军大败,诸侯皆服属。”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出现“舳舻”,但类似的语境中,常有“舳舻相接”的描述。
在《后汉书·王莽传》中也有类似用法:“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表明“舳舻”在古代不仅是简单的船只名称,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于描绘大规模的水上军事行动或航运场景。
四、结语
“舳舻”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不常见于现代口语,但在阅读古籍或研究古代文化时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它的读音和出处,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也能加深对古代历史与文学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