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愠是什么意思】“愠”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字,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它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人的情绪状态。了解“愠”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成语中的表达。
一、
“愠”字的本义是“生气、恼怒”,通常指人在受到不公对待或感到不满时产生的内心愤怒情绪。在古代文献中,“愠”常与“怒”、“怨”等词并用,但“愠”更偏向于内心的不满,而非外显的愤怒。例如《论语》中就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子,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愠”虽然不是常用字,但仍然出现在一些成语或文学表达中,如“含怒而愠”、“心生愠意”等。
二、表格展示
字符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释义 | 常见用法/例子 | 含义特点 |
愠 | yùn | 心 | 12 | 生气、恼怒 |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 内心的不满,非外露之怒 |
“心生愠意”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 |||||
“含怒而愠” | 表达一种隐忍的愤怒情绪 |
三、结语
“愠”作为一个较为文雅的汉字,虽然在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阅读古文或文学作品时,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掌握这类字词,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也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