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的含义】“恸”是一个较为少见但意义深远的汉字,常用于表达极度的悲伤与哀痛。在汉语中,“恸”字不仅具有情感上的强烈色彩,还常常出现在文学、历史或宗教语境中,用以形容对亲人离世、重大事件的深切悲痛。
以下是对“恸”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含义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tòng |
部首 | 忄(竖心旁) |
笔画 | 10画 |
字义 | 极度的悲伤、哀痛,多用于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悲痛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二、引申义与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 解释 |
文学作品 | 常用于诗词、散文中,表达作者对亡人、故土或往事的深切怀念 |
历史记载 | 在古代史书或碑文中,用来描述对忠臣、贤人的哀悼之情 |
宗教场合 | 在佛教或道教中,表示对佛祖、高僧或先祖的深切敬仰与悲痛 |
日常语言 | 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三、常见词语搭配
搭配词语 | 含义 |
悲恸 | 极度的悲伤 |
恸哭 | 大声哭泣,表达极度哀伤 |
恸然 | 因悲伤而神情呆滞 |
恸死 | 因过度悲痛而去世 |
四、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
“恸”字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仁爱”密切相关。在古代社会,面对亲人的去世,人们会以“恸”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敬意。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的,也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观念。
此外,“恸”字在古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论语》《左传》等经典文献中,常被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现代应用与使用建议
虽然“恸”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宗教活动等领域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使用时应注意语境的庄重性,避免在日常对话中随意使用。
总结
“恸”是一个富有情感深度的汉字,主要表达极度的悲伤与哀痛。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在现代仍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理解“恸”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汉语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细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