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下一句】“勤能补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劝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天资不高,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而“勤能补拙”的下一句,则是“俭以养德”。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
“勤能补拙”最早见于《宋史·岳飞传》中对岳飞的评价:“忠孝两全,勤能补拙。”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够聪明或能力不足,但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弥补这些缺点。
“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里的“俭”指的是节俭、自律,而“养德”则是培养品德。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
二、总结对比
项目 | “勤能补拙” | “俭以养德” |
出处 | 《宋史·岳飞传》 | 《诫子书》 |
含义 | 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 | 节俭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 |
核心思想 | 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 自律与节制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
应用领域 | 学习、工作、人生奋斗 | 个人修养、家庭管理、社会风气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 | 提倡简朴生活,注重内在修养 |
三、结合现实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勤能补拙”提醒我们,成功并不总是取决于起点,而是取决于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生活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突破自我,实现目标。
而“俭以养德”则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修养。节俭不仅是经济上的节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生活的尊重。
四、结语
“勤能补拙,俭以养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人值得践行的人生信条。两者相辅相成,既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品德的塑造。唯有勤奋与节俭并重,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